文明的遗产: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衰亡,却对后世贡献极大
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衰亡
却对后世贡献极大
文:阮炜 编:先知书店
罗马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无论怎么夸大也不为过。它虽已远去,但其留下的种种宝贵遗产,仍在影响着当下世界。
语言方面:如今西欧各国使用的字母,皆来自于罗马的拉丁字母。很多西方主要国家的语言,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也都直接发源于拉丁语,就连我们现代汉语也直接受益于罗马文明,汉语拼音所使用的也是拉丁字母。
历法方面:对现今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事实上就是罗马所使用的历法。我们当下把每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小月三十,平月二十八,一年三百六十五;皆出自罗马的《儒略历》。
法律方面:罗马人所创立的罗马法,至今都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
其创造了许多法律术语和概念,如法律行为、民事责任、代理、占有、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时效等;同时如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遗嘱自由制度等等,也都出自罗马法。
......
除了以上三方面,罗马在政治、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星光璀璨,然而为何贡献如此之大的罗马帝国,最终却也不免走向衰亡的末路,其中种种原因,十分值得剖析和反思。
▌与希腊时代相似的政治难题
尽管同先前波斯人、希腊人所建立的地中海西亚帝国相比,罗马帝国在文化一体化方面成绩甚佳,尽管罗马人其所取得的高度物质成就为文化一体化创造了一种更有利的条件,但它仍然远远未能达到古代中国文明的那种文化同质性。
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可能并非由于某种品质缺陷,而是由于非主观努力所能改变的先天条件。
这种先天条件也恰恰是希腊人开始经营其统一国家时所面临的相同的情形,即,无论以希腊还是罗马为核心国家,希腊文明或披着罗马外衣的希腊文明如果往东扩展,必然会在“黎凡特”或“叙利亚”地区及以东与另外两个强大的轴心期社会相遇。它们是叙利亚和伊朗,分别为犹太民族和阿黑美尼德伊朗人、帕提亚伊朗人,以及萨珊伊朗人所代表。
从叙利亚和伊朗文明方面来看,这两个文明在叙利亚地区共同建立起来的波斯帝国,以及7世纪后它们的继承者伊斯兰文明在该地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也同样得应对希腊人和罗马人所面临的问题,即处理好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以维系一种起码的政治统一。
事实上,当时叙利亚地区已存在过三个轴心期文明:叙利亚、伊朗和希腊罗马文明,此外还有虽不属于轴心期却极重要的苏美尔、埃及和安那托尼亚文明。这些文明比肩而立,各自的疆域犬牙交错、彼此相接,但在气质上却大相径庭。
文明相遇和冲突的结果,并非是简单地形成一种军事和政治上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甚至不像中国历史上所一再发生的那样,征服者最终为被征服者所同化、推翻或驱逐,而是三个同处衰落期的轴心期文明在轴心期宗教和哲学(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希腊哲学)的刺激和参与下,实现伟大的文明转型和更新。
除了叙利亚文明以外,罗马人还得同另一个轴心期文明即伊朗文明的成员作战。
事实上,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八百年时间里,希腊罗马文明与古代伊朗文明间的冲突一直呈拉锯战态势,此起彼伏、此涨彼消,既没有永久的胜者,也没有永久的败者。
正是这种文明间的斗争,使西亚地中海地区长期以来不能形成一个单一、同质的文明。这就使本有可能统一该地区的罗马文明的规模和能量大打折扣,尽管无论按古代还是现代标准,罗马人的成就都是辉煌的。
▌比希腊人更高的政治智慧
在处理国际关系(此处的“国际关系”当然不同于现代民族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罗马人也比希腊人强得多。他们不像希腊人那样偏狭,那样汲汲于保持纯粹希腊血统的政策。
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看来,罗马人是“目光远大”的,他们“轻虚荣而重抱负,认为将不论发现于何处,不论是来自于奴隶或外族人,来自于敌人或野蛮人的高尚品德和优点,全部据为己有,乃是一种更明智,也更光荣的行为。”
罗马人在对待非罗马的意大利城市方面,后来在对待“外省”人方面,总的说来执行了一种宽厚、开明的政策,尽管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对民族平等的原则的尊重,而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比如希腊人在处理城邦际关系问题上,普遍执行了排他性政策。斯巴达人统治希洛人,甚至使用了非常野蛮、卑劣的手段。希腊人的种族排他性也可以从雅典公民比例的变化上看出。
而罗马,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其在控制和统治被征服部族(在古代地中海西亚地区,这往往是一个城邦或城市)方面,便表现出了比雅典、斯巴达、马其顿等希腊城邦更强的能力。
罗马按各地在征服过程中的表现和其经济战略地位将它们分不同的类型:
◎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这些城市与罗马的关系最紧密;
◎有自治权,但没有罗马公民权的非拉丁城市,它们虽不属于拉丁族,但由于在地理上紧靠罗马,仍被给予较平等的地位;
◎内部实行自治但没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族殖民地;
◎在承认罗马宗主权的前提下实行内部自治,但在外部事务方面听命于罗马的“同盟者”,它们必须按条约向向罗马提供军费、军队和战舰等;
◎因坚决抵抗罗马,战败后向罗马无条件投降,因而被剥夺了自治权,并由罗马派官员管理的“臣属”。
就整个意大利而言,第二和第四类占多数,即享有自治权,却受罗马控制的外族城市和地区。这种分而治之的方略对于防止各地在反罗马的总目标下联合起来,是十分有利的。
▌帝国衰亡的原因种种
从行政管理方面看,罗马人的成就虽比希腊人大得多,但其文官系统却并非十分有效。由于领土扩张太快,如果要直接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罗马的行政管理人员将大大不足。
相比之下,汉代中国的文官系统虽有缺点,却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文官系统;汉武帝虽然犯过滥用民力的错误,但汉代政权仍然是当时世界上行政效率最高的政权。
在创造一种有效的皇位继承制方面,罗马比中国就差得更多了。
在古代条件下,实行现代联邦共和制既然不可能,要维系一个庞大的政治共同体,唯一可行的政体便是君主制。但君主制如果要稳定地运作,便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王位或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相比之下,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刚刚开始探索这一课题,但已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
继位问题引发的血腥争夺,伴随出现的混乱、骚动、恐怖和人民的苦难是不难想象的。若拿中国的标准来衡量,不能不说罗马帝国的皇位继承是非常荒谬的。
公元68年即为有名的“四皇帝年”。他们分别是:加尔巴、奥托、维特留斯、维斯帕西安。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七章记载,数月间罗马帝国皇位在杀戮中六易其手,最后落入阿拉伯人菲利普手中。又据该书第十章记载,二十年间竟有十九人登上皇帝宝座,这些人全系行伍出身,没有一人得善终。
皇帝与元老院的权力斗争也由来已久,在确立最高权利的合法性上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体制,因而在皇位的保持和继承上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一些皇帝为了保住皇位,不惜骄纵禁卫军,这就难免酿出禁卫军长官操纵朝政的毒酒。
及至公元2世纪后期,皇帝与元老院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禁卫军因受皇帝骄纵,变得越来越腐败,越来越贪婪,对皇帝赏赐的味口也越来越高,无理要求稍得不到满足,便策动哗变,杀旧君立新君,因而废立篡弑之事频频发生。
禁卫军的建立始于奥古斯都。他的统治并没有深厚的根基,因而感到,或许只有军队能实际维持其统治,而法律至多只能起一点装点门面的作用,于是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禁卫军,用以保卫其人身安全、威吓那些不合作的元老,防止叛乱行动,或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中。
可是,对于想方设法保持其皇位的专制皇帝来讲,豢养这支权力极大的禁卫军不啻是饮鸠止渴。在吉本看来,“长期处在这种由一座富饶城市提供的安逸、奢侈的生活之中,自身具有莫大权力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骄横;渐至使他们不可能不感到君王的生死、元老院的权威、公众的财富、帝国的安危实际上全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吉本认为:“罗马禁卫军的失控之疯狂行为是罗马帝衰败的最初征兆和动力。”
同是在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帝国核心地带意大利的人口出生率已在不可逆转地下降,甚至在公元纪年开始前两个世纪,罗马人口不足的征象便十分明显了。西方史学家普遍认为,汉尼拔战争后罗马社会陷入道德衰颓的状态,罗马从此面临人口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犹太人、埃及人和日尔曼人的出生率却在稳步上升。连年不断的战争,杀婴之风的盛行,日益猖獗的荒淫奢侈,这一切都确凿无疑地是衰败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也因帝国人力本来就大大不足,罗马人不得已采取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新国策,即开放边境,邀请全副武装的蛮族在无人耕种之地定居,只需对罗马帝国保持一种名义上的忠诚(这与中国历史实行过的“羁縻”政策应不无相似)。
国门一旦打开,便无法再关上。蛮族人的渗透持续不断,势不可挡。如果他们在文化上能够逐步实现与罗马人一体化倒也罢了,可是情况远非如此。人口已处于负增长状态的罗马帝国根本没有能力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个帝国、一个文明的终结已指可待。
数君并峙、行省独立的情势。帝国的败局已不可逆转。自3世纪初始,希腊罗马文明的疆界几可说完全由异族人防守。在几个世纪后的文明景观中,已不是罗马人在同化蛮族人,而刚刚相反,是蛮族人在大规模地同化罗马人。
至此可以说,希腊文明的第二形态已经死亡,或者说罗马这一希腊文明的更为成功形态的种族同一性已不复存在。回过头看,罗马人虽比希腊人聪明得多,但他们仍犯了与希腊人一样的错误。
如果他们当初不那么贪婪,对富饶的东方文明区域不搞军事征服,不搞大规模的抢掠洗劫和财产没收;而实行一种更宽厚、更人道的民族政策,他们后来在东方就可以消耗较少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防卫和充实其北方疆界。
如果有一个坚实的人口基础,或一种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人口规模,而且不需在东方和北方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罗马人维持其帝国所消耗的资源便实际上所消耗的要少得多,因而可以将这些资源用于加强与北方边境民族的团结,与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取长补短,逐渐磨合,逐步实现文化一体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规模。
如果罗马人能做到这点,后来的历史走势将完全不一样。希腊罗马世界的经济、文化、人种的严重衰退或许不至发生,希腊罗马文明或许可能和平地演进为另一种形态,所谓“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断裂”也不至于发生,欧洲史乃至整个人类史就得重写了。■
作为西方文明的根基,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对西方人而言,就如同汉、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样。
因此,作为对标的两者,罗马帝国的衰亡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对中国的警醒也最大。
透析罗马的“一生”便能看出:贤能的君王可以兴国,骄横残暴的君主则导致国破家亡;重视制度建设,保障民主政治是保持兴盛的关键;法律与法治是事关治国的大问题...
可以说,言说往昔罗马,其意却在中国。而理解罗马,最重要,也是不可不读的一部书,便是爱德华·吉本耗毕生精力写就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它的地位——《罗马帝国衰亡史》之于西方,如《史记》之于中国:
◎ 一部写尽罗马,了解人类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至高经典
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政治:罗马创造三权分立、西方选举制雏形;军事:罗马军团征服欧洲所有民族;法律:罗马法至今仍是欧洲乃至世界立法范本...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巨著,喜爱政治的读者能看到权力逻辑;对军事感兴趣的会看到战争的本质;管理者则会看到制度更迭;喜爱思辨的读者会看到思想演变;还有更多的人会看到文明之兴衰…
◎“帝王像菜瓜般从案板上滚过”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说吉本习惯把文章在心里想好,用耳朵听过,一句句顺畅才落笔,故而气势磅礴,读来宛如大江涌流:千年帝国历史上,“帝王像菜瓜般在案板上滚过”,城市辉煌与兴衰也只是几页纸的差别……难怪有人说,没有这套书,整个西方史学界,都会黯然失色。
◎超越时代的史观与洞察力,揭示历史盛衰兴替之规律
本书名为“衰亡史”,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吉本对于帝国兴衰的思考。
吉本对历史、政治、人性独特而不孤僻的理解与把握,使他先后指出几十种罗马衰亡原因。比如,专制体制摧毁共和精神,使人民变成政治侏儒,一群政治侏儒如何支撑一个伟大帝国?
了解人类文明,不可不读罗马;了解罗马,不可不读吉本;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全译全六册):
本套书,是中国大陆通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唯一全译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因其篇幅庞大,翻译困难,大陆一直没有全译本问世,通行仅为节译本。台湾翻译家席代岳先生中西兼长,以费十数年之功力,使一代伟大史著中译本终成完璧。
《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至今200多年,备受各界顶级大咖珍惜与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
亚当•斯密说:《罗马帝国衰亡史》使吉本列入当时欧洲文史界之首位。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书+“塔奇曼历史作品集”,洞察历史真相的典藏之作;含独家好书。)
本文来源:阮炜:无“祚”的罗马帝国;编辑需要有节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